在烈日和暴雨下赏析
最佳答案:
环境描写的妙用
- 多角度感官描写:作者从视觉、触觉、听觉等多方面描绘天气的酷热和暴雨的猛烈。如写烈日下,“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,干巴巴地发着白光”,让人感受到阳光的炙烤;写暴雨时,“雨道”“瀑布”“水世界”等词语,生动展现了雨势的迅猛。
- 综合运用修辞手法:运用比喻、拟人、排比、夸张等手法,增强了文章的形象生动性。如将“整个老城”比喻成“像烧透了的砖窑”,夸张地写出热的程度;用“风带着雨星,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,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”,生动描绘风雨交加的景象。
- 细节捕捉细腻生动:课文依照天气的变化过程,先后多次写到柳树,在烈日下和暴雨到来前后,柳树的形态变化细腻地反映了天气的恶劣程度,为人物活动营造了真实的环境氛围。
人物形象的刻画
- 祥子的悲惨命运:祥子是一个诚实淳朴、吃苦耐劳的人力车夫,他渴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,但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,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。这场暴雨浇淋后,他的身体垮了,心理也逐渐绝望、堕落,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。
- 其他人物的衬托:文中还描写了其他车夫在酷热天气下的不同表现,有的打盹,有的喝茶,有的根本不出车,也有拉车的渴得与驴马同槽饮水,甚至中暑栽倒,这些描写为祥子冒死拉车做了有力铺垫,进一步突出了他的勤劳、坚韧以及被迫于生计的无奈。
主题思想的表达
-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:通过描写祥子在恶劣环境下苦苦挣扎的情景,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。
- 对吃人制度的强烈抗议: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,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,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抗议。
《在烈日和暴雨下》以其精彩的环境描写、生动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,成为了一篇经典的作品,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,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。